菊花火锅始自陶渊明
寒风吹,火锅旺。说起火锅,美食家们便会说起著名的菊花火锅始创者东晋诗人陶渊明。每届秋天,他便“采菊东篱下”。有一年冬天,陶渊明食火锅时忽发奇想:若将菊花瓣洒入火锅,其味定然不错。于是他将庭园中盛开的白菊花剪下来,掰瓣洗净,投入火锅中。嘿!那个味道真美。从此,每逢菊花盛开的时节,陶渊明都以菊花火锅招待他的好友,菊花火锅就此传开了。
菊花火锅是慈禧养生之道
至清代,菊花火锅被慈禧太后列入冬令的御膳之中。慈禧太后为了保持她的青春年华和长生不老,懿旨一道至御膳房,将“养生三宝”的人乳、珍珠和菊花作为她的特殊饮食。每至深秋初冬,御膳房每日都会采摘鲜白菊数朵,用明矾水漂过,清水洗净,然后让慈禧用暖锅鸡汤涮而食之。菊花味苦平,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慈禧将菊花火锅定为她的冬令御膳,真是极有见地的养生之道哩!
忽必烈为涮羊肉赐名
元世祖忽必烈对火锅亦非常钟爱,北京有名的“涮羊肉”便是他赐名的。涮羊肉的始创也属偶然———据说忽必烈当统帅时,有一年冬天,部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然要吃羊肉,一位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绝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尝后大呼味美,后来他做了皇帝办庆功宴时,特关照厨师将当年他在战场上所食的那道羊肉片作为庆功宴中的压轴大菜,并赐名为“涮羊肉”。
胡适家的徽州火锅是一绝
现代名人胡适是火锅的提倡者。胡适是安徽绩县人,该地风俗,凡喜庆待客,最讲究的是不用大盘大碗,只用一口大铁锅,锅里放宴客用的全部菜肴,边烧边吃。当年胡适任北大校长时,在家中常以此种“一品火锅”招待友人。
一品火锅的制作方法是用大号的铁锅将各类菜肴分铺7层:底层铺冬笋、萝卜、冬瓜等蔬菜;稍上一层是长条的半肥半瘦的猪肉;再上一层是油豆腐塞肉;第四层蛋饺;第五层红烧鸡块与鸭块;第六层油煎豆腐;第七层是碧绿的菠菜或其他蔬菜。
吃的时候先用猛火烧至汤沸,继而用火慢烧三四个小时,然后边烧边吃,逐层而吃,极富情趣。当年名作家梁实秋先生便在胡适家中吃过此种“一品火锅”。